韩城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的美誉,如何做好文物古迹保护传承,赓续和传承文化根脉,解开韩城这座千年古城“向何处去”的文化发展密码,是当下的韩城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样的文化命题面前,高晓增用古城状元府博物馆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是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作为韩城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馆长高晓增创建的状元府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展示韩城古代书画作品为主的私人园林式博物馆。步入状元府博物馆,迎面感受到的是清风雅韵、墨宝书香。馆内荟集了高晓增收藏的大量韩城历代书画名家作品,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畅游其中,中式园林建筑与馆藏书画作品相得益彰,书法艺术、文学意境与博物馆幽美雅致的环境相互融合、情景交融,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独树一帜的展示风格,给了观展人耳目一新的体验。
2018年,古城状元府博物馆开馆,字画收藏家高晓增将自己25年的字画收藏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300多幅韩城名人书画在这里安了家。馆藏的书画作品,横跨了韩城近四百年的文化历史,填补了韩城本土书画艺术研究领域的空白。这座独具韩城四合院建筑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如今,也成了展示韩城历史文化的新窗口。
至于为什么会建一座博物馆,馆长高晓增表示,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收藏保护韩城历史名人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珍贵,有着巨大的观赏与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希望能让这些书画作品活化利用,发挥社会作用,让广大观众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共享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54岁的高晓增是土生土长的韩城人,受家庭教育影响,20多岁时他就深深被字画、石刻艺术所吸引。从1994年起,高晓增萌生了收集韩城籍名人字画的想法,不顾家人的反对用积攒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清朝韩城杨村人王宛圃的书法作品,这是他收藏的第一幅韩城籍名人字画。到2006年,他手里收藏的字画越来越多,光是韩城籍名人字画在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上百幅。他的想法十分简单,就是要守住韩城的书画艺术,不能让好的作品流失出去。
为了提升自己的书画的鉴赏水平,他购买了大量的书法艺术收藏鉴赏的书籍学习,到全国各地参加书画展,向参展的老师们虚心求教,交流经验。用他的话说,“每年的多半收入都花在收集名人、特别是韩城籍名人字画上,没有哪年不买的。为了一件珍藏,会坐很久的车、跑很远的路、问很多的人,觉得咱韩城自古人才辈出,一定尽我所能,收集到更多东西,原原本本展示出来,让大家对家乡的名人书法和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2017年2月,高晓增卖掉西安的住房,动用所有的积蓄,投资1200万元对王杰故居进行修缮改造,设计建设了状元府博物馆,给自己收藏保存了25年的字画建造了一个家,在他没有找到这个破旧的院子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个院子就是清朝状元王杰的故居。在设计修建博物馆时,从用料到建筑风格再到山石草木、一砖一瓦,高晓增耗时了两年时间才完工。精心修缮后的状元府博物馆曲径通幽、古色古香,保留着状元府的基本格局和状元楼古建遗迹,馆内八院相连,共有18展室。馆藏韩城明、清、民国名人书画三百余幅,木雕、石刻千余件。这里保存有王杰祖孙三代四人的墨宝,有秦惠浪的《婆罗舞姿图》,年代最久远的书画作品是明末的绢本山水四条屏。清代韩城籍状元、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包括刘宗瀚、稽祖佑、师俊公、苏果哉、吴玉棠、吉灿生等名人字画,韩城最后一个秀才卜廷栋、最后一个举人冯仰华以及民国韩城第一任县长杨一鹤、陕西副省长苏资深、当代薛养贤、解安宁教授等名人字画都在这里能找到踪迹。
2019年状元府博物馆被授予国家级3A景区、韩城市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如今的状元府博物馆已成为一座集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博物馆先后推出了情景剧《荣归》与廉政实景剧《对决·嘉庆三年》,还开展了各类互动体验式文化活动,向游客们讲述了清代名相王杰的故事,全方位展示了韩城本土历史名人丰富多样的书画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对高晓增来说,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书画作品,更是韩城文化精神的延续和传承,未来的状元府博物馆,将继续在文化传承工作上进行更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