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万象>> 韩城万象 >> 文章内容
逛韩城 看非遗丨9月28日,让我们相约韩城!(二)
来源:韩城新闻网  作者:韦玮   阅读:99 2024-09-27

“逛韩城 看非遗”大型融媒直播活动

将于9月28日举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

渭南广播电视台

韩城市融媒体中心

携手数十家主流媒体同步直播

敬请关注!

11.jpg

本次活动采用

主持人行走在韩城古城的方式

带着观众沉浸式体验

9大类百余种韩城非遗的独特魅力

下面小编带着大家

一起走进韩城非遗

12.jpg

韩城印花袱子,用土织布印染而成的手工印花布,曾深受人们的喜爱,被作为陪嫁被褥、衣服的必备用品。民间的婚育庆典多用印制的花包袱将虎头馍、小件衣服包裹好,送给亲戚,别有一番风味。印花袱子在唐宋时期已很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在民国年间,印花布只是制作一些简单的枕套、花布、门帘等,而且只简单绘有毛笔画。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民间艺人根据人们的意图进行简单制作,在白布上印上多式花样,制作成包袱、桌布,慢慢由农村发展到城市。2010年,韩城印花袱子技艺被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3.jpg

韩城剪纸纯朴深厚、豪放粗犷、夸张而传神。剪纸取材内容很广,很多根据韩城的地域特色取材,常见的有鲤鱼跃龙门、禹王治水、史圣司马迁、花椒喜人、党家村中慈禧太后所赐的“福”字等。剪纸的用途极广,除了窗花,还有顶棚花、墙围花、各式团花等,在葬俗纸扎中比比皆是,民间社火中也常用于装饰道具(如韩城花杆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如今美术、封面设计、刊头设计、邮票设计等,都可经常看到剪纸的影子。

现今,剪纸多为自剪自售或代售。尤其每年年关临近,形形色色的窗花小摊便出现于街头闹市。2013年,韩城剪纸被列入第三批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14.jpg

土布制作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人们开始对棉花进行简单的机器加工之时。至民国时期较为流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人们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布机、染缸、染料。从耕地种棉直到用手工织成土布全由妇女承担,女孩儿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纺纱、织布、渲染的技艺,有的十三四岁就能熟练掌握这门技艺。土布制作工艺包括:籽棉脱籽、絮棉加工、纺棉纱、浆纱、经纱、穿扣、上机、穿织线、织布。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懂得纺织技术的渐少,设备也大量被遗失或毁坏。现如今,在韩城南塬一带及其个别村庄还保留着传统的土布制作工艺,并已形成一定规模,逐步走向了市场。

15.jpg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音近“福禄”,同时葫芦内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人们通常把它当做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

为求美观,在葫芦外面雕刻上各种图案,这就是葫芦雕刻艺术的原始功能,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工艺品。民间大规模刻绘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工艺可分为烙画、彩绘、雕刻、掐丝、镂空与绘画等。

葫芦雕刻技艺分为两种:葫芦雕和刻葫芦。葫芦雕是将范制、雕刻、彩绘、拼接组合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的葫芦器工艺。刻葫芦,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刻字雕画,使其成为供人欣赏的葫芦艺术品。葫芦雕刻形状饱满,极具造型之美、装饰和雕刻工艺之美。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有着深厚的文化承载力,颇受大众喜爱。目前流行于我市的作品有风追司马、鲤鱼跃龙门、美丽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Copyright◎2007 2024 sxhcR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韩城市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5218708 韩城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5308567 省网络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029- 63907152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1274200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61120240001
陕ICP备20240386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58102000313号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