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史记》研究的现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主题报告会在我市举行。来自10个国家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史记》这部史学巨著的深邃内涵与现代价值展开深度对话。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听他们缅怀史圣、畅谈《史记》、寄语韩城。

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 张新科
本次来到韩城,我深切感受到国内外对司马迁与《史记》经久不衰的热爱。此次盛会规模空前,200多人的参会规模在此前从未有过。更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九个国家的十八位海外学者齐聚于此,这生动地表明《史记》研究正稳健地走向世界,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实质性举措。
更重要的是,研讨会以“《史记》的当代价值”为主题,在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的背景下,《史记》研究理应拥有更高目标与更大格局。因此我提出了“新《史记》学”这一重要方向,它需在传统《史记》研究基础上,补充更新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最终构建起一套更完整、更具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们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渭南师范学院教授 梁建邦
韩城我来过十多次了,虽不是韩城人,却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联结。对司马迁的情节,对韩城文化的热爱驱使我多次来到这里。上世纪90年代,我曾为渭南地区的历史风光片撰写韩城部分的解说词,那时便深深感受到韩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司马迁是韩城文化名片中的一颗明珠,在我参加过的众多拜谒活动中,这次拜谒司马迁的仪式最为隆重。站在司马迁铜像下,总能想起他的为人、他的遭遇,想起《史记》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愈发觉得他伟大且不易,也坚信我们后人应当传承好他的精神。
从1994年起,我在渭南师范学院开设《史记》选修课,直到退休,这门课我讲了20年。作为司马迁故里的高校,我们有责任关注、研究并推广《史记》与司马迁文化。2005年,我们开始编纂《史记研究年鉴》,每年一期,系统记录全球范围内的《史记》研究成果,这在《史记》研究史上是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产生了广泛的对外影响,也为后续研究积累了珍贵资料。我参与编纂了其中10本,如今学院仍在继续这项工作,相信会一直坚持下去。此外,我们还出版了《史记》研究丛书、版本译注、研究集成等,这些成果都体现了学院学界对《史记》与司马迁的重视。在我看来,《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全面且多样的,它不仅是文学与史学经典,更像一部百科全书,各个学科都能从中找到源头或历史脉络。
我始终认为,韩城作为司马迁故里,应进一步做强做大司马迁研究,不辜负这一“司马故里”之称,尤其需要培养一批本土研究学者,发挥韩城司马迁研究会的承接作用。也希望市委市政府能在这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推动韩城的司马迁研究迈向新高度。

西安翻译学院聘任外籍教师 张克
我来自德国,中文名字是张克。在我十几岁时,我就爱上了中国文化和饮食,当时读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关注秦始皇、孔子、老子这些在欧洲也有名气的人物。他们的故事里藏着和欧洲文化、习俗完全不同的逻辑与理念,像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走进了全新的世界,《史记》可以说就是我了解中国文化的“启蒙钥匙”。而这次能来到司马迁的故乡,参与今天的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可以来到他出生的地方,参加研讨会和拜谒活动,让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受更真切、更深刻,也更觉得这份与中国的缘分珍贵。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一样,有机会来到司马迁的故乡,看看他出生的地方,感受中国的历史多么悠久、中国的文化多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