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
记者:您作为中国史记研究会的会长,可以说是我们韩城的老朋友了。如今司马迁诞辰2170周年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韩城举办,您再次来到这里,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张大可: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算下来我已经来过大概有六、七次了。第一次来是1983年,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我们《史记》研究会是2001年成立,至今也有25年了。这期间有关键的“三个五”,分别是2005年、2015年和2025年,分别对应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2160周年和2170周年,所以这每十年的纪念日,我们都要来拜谒司马迁。
这次来感触很深,这里的环境和1983年我第一次来时对比,也大有不同。同时我还了解到,这里不仅已经建立了司马迁书院,还推出了“我在韩城讲《史记》”这样的精品直播节目。这些都是司马故里的人民为了让司马迁的精神更好地走向大众所作出的努力,令我深受触动。再次感谢司马迁故乡的人民对他的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谢谢东道主举办这么大的一次盛会,给了我再次学习的一个机会。
记者:作为研究《史记》文化多年的专家学者,我们知道您为了推动司马迁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过许多关键性举措,正是这些举措也促使《史记》研究的重心向司马故里逐渐倾斜,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
张大可:司马迁是世界级文化名人,大家认为他是“传记文学之祖”“中国史学之父”。但在多年之前,很多人只知道《史记》、知道司马迁,但却不知道司马故里韩城。
1983年,我第一次到访司马迁故里,当时有文史杂志就“如何弘扬司马迁史学”采访我,我据此写下了具体意见。从那时起,我便认为,要弘扬司马迁文化,史圣故里的人民必须主动行动:成立相关学会、创办书院,同时推动将司马迁与《史记》内容列入高校课堂。随着这些举措的推进,司马迁文化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更逐步走向世界。从韩城到渭南乃至全省,都纷纷参与到了司马迁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当中。毋庸置疑,这二十多年间,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化影响力正不断提升,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与推崇。

记者:您认为,《史记》这部文学巨著,它在塑造民族精神、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
张大可:《史记》应当是中国人人必读的一本“国学根柢书”,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如果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和柢就是《史记》,也叫中华文化之源。他记载了3000年的历史,塑造了人文始祖黄帝的形象,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大一统观念,更为我们构筑了精神信仰。他的观念就是说,家是父子相承叫家,家上面那个国,就是全体民族的一个大家。还提出的“成一家之言”,它的“言”就是成圣人之言,“圣”指的就是周公和孔子。周公制定了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与包容之道;孔子传授知识,启迪众人。而司马迁就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告诉我们人是怎么走过来,并引导我们怎样“向更理想的方向去”,兼具历史记录与精神指引的双重价值。所以正是在《史记》的带动下,中国“史记学”得以树立,进而影响《二十四史》的编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