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他们将笔墨融化在生活里,将镜头延伸在工作里,将真实刊登在报纸里,将照片完整展现在眼睛里,将光明探照在黑暗角落里。过去一年,他们记录丰收的欢欣,传递政策的声音,也聆听民生的点滴。记者节即将到来,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记者节•心声》栏目,选取融媒体中心记者和部分优秀通讯员的精彩故事,感受他们的追寻、感动,以及新闻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点滴。
融媒和“我”的故事
樊释钰
记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责任。过去的一年,我始终坚守初心,奔波在新闻一线,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韩城的发展脉动,讲述百姓的真实故事。从乡村振兴的现场,到重点项目建设的工地;从韩城非遗的传承,到群众生活的点滴,我努力用真实、客观、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传递党的声音,反映人民的心声。曾有一位前辈问我,你是否喜欢自己的职业?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作为史圣司马迁故里、英雄记者杜鹏程家乡的一名记者,我深深热爱着我的职业,这是一份文脉的传承,更是一份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
2023年,我从一名传统新闻记者转战新媒体记者,从电视新闻转战新媒体平台,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期间,我深感本领恐慌,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发布、运营,对我来说都是初次摸索,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那时候,刷抖音成了我的日常,学习拍摄思路、剪辑方法、封面设计、引流话题……我逐渐从一个新闻一线的摄影记者,转变为能拍摄、会剪辑、懂运营的复合型新媒体新闻工作者。那段时间值班是日常,加班是常态,日沐晨光,夜伴星辰,仿佛开启“战斗”模式,但我对自己的成长是看得见的。
2024年春节期间,我中心组织开展了“西庄大集”大型融媒直播活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背芯子”这一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困境时,中心领导立即开会研究拍板开启“韩城非遗 古韵新生”栏目,记录我市非遗项目。其中,我主要负责视频拍摄和剪辑工作,当时在拍摄非遗打五元传承人张社华老人时,年近七十的他不遗余力的配合,联系场所和表演人员,开着小三轮拉锣鼓,当采访间隙我问他为什么热情如此高涨?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只希望留下影像资料,让后世的孩子们还能看见这项技艺。当时我觉得我的工作分量,沉甸甸的,我们拍摄非遗的初心,与他如出一辙。当我告知他视频播放到国外时,他高兴地说,老汉我也是在外国出名了!2024年国庆期间“逛韩城·看非遗”直播活动燃动了整座古城,60余家省内外主流媒体同步拉流直播,全网观看量近1300万次,国庆期间来韩游客人数突破历史新高。我作为其中的一路跟拍记者,看着韩城的非遗如一朵朵美丽的花,开满了整座古城,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座城市,而这,就是我们记者的工作。
坚持总会有收获。2025年,我中心开启“《我在韩城讲史记》第二季——《史记》中的100个人物”直播节目,以小屏优先为原则,融合全媒体平台共同发力,总直播观看量达2000万+。手机、广播同步直播,由我主要负责的拆分短视频二次分发已播发82期,用二维码为报纸打开网络视窗……多种媒体融合创新举措在我中心推行,为讲好《史记》文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刚结束的司马迁诞辰2170周年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活动上,迅速响应、高效完成的媒体任务,再次证明了我们融媒体中心记者的优秀职业素质。当天在文渊阁采访时,渭南师范学院校长李强问我们,早上张先生的采访和拜谒视频都是你们发的吗?拍得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工作真的是太高效了!工作被肯定,我的内心是美滋滋的。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整个融媒体中心。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的背后,都离不开同事们的协作与支持。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我们融媒体人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努力提升“四力”,用融合传播的方式讲好韩城故事,传播韩城声音。
记者节,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也是一次自我审视与激励的机会。未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扎根基层、深入一线,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