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万象>> 韩城万象 >> 文章内容
【韩城非遗·古韵新生】韩城背芯子:背在空中的艺术与亲情
来源:韩城新闻网  作者:范增辉 刘妍   阅读:143 2024-08-01
每年春节或大型活动,西庄村的背芯子都必不可少。今年4月份,在“大地欢歌·春溢西庄”2024年春季村晚展示活动中,背芯子可谓是出尽了风头。活动现场,无论是稚气未脱的孩童,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亦或是正值壮年的男女,都对背芯子充满了热情。

1722500945947.png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欢快的舞姿,背芯子的演员舞步翩翩、变化多端,在行进中一摇一晃,充满惊险。芯子上面的小演员彩衣飘飘,凌空垂悬、摇摇欲坠,左拧右看,双手摇摆……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说起芯子上的小演员,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些被选中登上芯子的孩子,年龄必须在三到五岁之间,体重需在40斤左右,这种限制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而登上芯子不仅是一种荣誉,也让孩子在芯子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

1722500978403.png

提起背芯子的历史,村里年龄大的老人最有发言权。他们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芯子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都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记忆中,村民赵勇武老人就是其中一个。“那个时候七月十八庙会,有的年轻人嫌娃看不着社火,就在背上绑了个木杆,在上面吊了个竹篓,把娃放在里面,但是小孩灵醒的很,他看那个秧歌扭哩,锣鼓敲哩,他在篓里也扭来扭去,村里的一些人看见了,就集思广益,设计了一套背木偶,就是西庄背芯子的起源。”赵勇武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村民不断地修正、改进,背木偶变成了背小孩,让小孩扮演芯子演员。表演前,将六、七尺长的铁杆,卡在背芯子人的腰、背上,肩部有一个前伸的小横杆,作为背芯子人的扶手。铁杆上端一般背一个小孩,有时也背两个,俗称“双双芯子”。

1722501000975.png

“韩城现在已经成型的背芯子基本上是三家,一个西庄、一个新农、一个北涧,其他两家走的时候是平步的走,但是西庄的背芯子有一个特点,它是配着锣鼓声点跳。因为是点跳,所以它的力量就化解了,其他两家基本都是年轻人背,西庄背芯子的人多是六七十岁的老汉。”赵勇武说。据他回忆,五十年代时,西庄村遗存有八副芯子背架,上面有当年铁匠锻造时打上的钢印:“清光绪元年制”,光绪元年是1875年,距今将近150年,可见在清朝时西庄背芯子已经非常规范、完整。
谈起西庄背芯子的传承,村民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西庄村村民薛艺平说,他从三十几岁开始背芯子,如今也有十几年了,因为在父亲那一代就背芯子,哥哥也背芯子,他小时候也上过芯子。“我对芯子有一种感情,也特别热爱背芯子,想把这项绝活传承下去。”薛艺平说。

1722501020418.png

赵勇武也表示,村上几乎每年春节都要搞一次活动,有时镇上、市上举办活动,大家都会积极参加,所以传承人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
如今,在西庄镇,背芯子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里,男女老少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背芯子的传承中。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悉心指导后辈;年幼的孩童和青壮年们,用坚定的信念,成为背芯子传承的中流砥柱。那高高耸立的芯子,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敬重,也让西庄背芯子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不断延续着它的传奇与魅力。

资料链接

芯子是韩城民间大型社火的主要形式之一,分为“背芯子”和“抬芯子”两种。而西庄镇西庄村的背芯子以高、险、奇以及队形多变、活泼欢快而享誉周边。西庄“背芯子”表演起来,人随鼓舞、衣随风动,地方特色鲜明。

Copyright◎2007 2024 sxhcR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韩城市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5218708 韩城新闻网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913-5308567 省网络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029- 63907152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 :1274200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61120240001
陕ICP备2024038696号-1 |陕公网安备61058102000313号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